1. 融合小說
  2. 滿級考古大師
  3. 二百一十三章 外甥阿柴王
顧屈 作品

二百一十三章 外甥阿柴王

    

-

“印章?”

印章的重要性,對古代墓葬來說,已經不需要再過多贅述了。

隻要能發現印章,特別是有刻字的印章,基本上立馬就能夠解開墓主人身份之謎。

隻要在主墓室內的考古工作人員,都連忙放下了手頭的工作,跑到了一號盜洞旁邊。

這塊印章,就是在一號盜洞底下的擾土裏發現的。

顯然是盜墓賊在通過盜洞轉移陪葬品的時候,掉在了地麵上。

這很正常。

一些小物件,在盜墓賊盜墓的時候,經常會遺留在盜洞之中,或者盜洞旁邊的擾土裏。

一方麵是因為盜墓賊畢竟在盜墓的時候還是會緊張的,緊張就會手忙腳亂,掉下點東西。

另一方麵則是爬盜洞的時候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活。

至少現代冇經過專業訓練的人,想要帶著隨葬品爬盜洞,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。

在爬的過程中,就會掉落一些小件的隨葬品。

所以一般被盜墓葬,如果被盜的比較乾淨的話,盜洞附近的擾土,通常就會是唯一能有收穫的地方了。

“方形,鼻鈕,鈕穿呈圓形,穿內殘存印綬痕跡,這是一枚很常見的印啊。”

“不過印有點小,看著邊長還冇兩厘米呢,倒是挺高的,得有三四厘米高了吧。”

這塊在擾土裏發現的印,基本還是保持了漢代方寸之印的樣式,邊長還不到兩厘米。

實際上大部分朝代的印章,邊長都在兩三厘米左右,包括皇帝的帝印。

電視劇裏那種動不動就需要雙手握著,方方正正的大印,在現實裏是基本不會出現的。

“怎麽樣,印上刻的什麽字?”

“墓主人是誰?”

七嘴八舌的議論聲響起,一塊不大點的印,很快就轉過了多人的手。

等到傳到陳翰手上的時候,他終於看到了這塊印的印刻麵。

可惜,讓他失望了。

這麵印的印文是陰刻的,由雙峰駱駝圖像和藏文組成。

駱駝圖像,他是看得懂。

但是那藏文,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。

不過字還挺多的,估摸著得有七八個字幕組成。

“有冇有懂藏文的?”

孔建文一聲吼,在場的所有人都搖了搖頭。

包括qh省考古所的隊員。

青海這一片,雖然說曾經是吐蕃國的主要墓葬區,至今已經發現了兩千多座吐蕃國墓葬了。

不過這些吐蕃國墓葬發掘的不多,大部分還是保護起來了。

而且就算髮掘了不少,但是因為青海這邊還有個齊家文化。

所以大家也冇功夫去研究藏文,大多都是發給藏文研究所,讓他們幫忙翻譯。

倒是隔壁甘肅,因為有敦煌石窟的存在,有一堆用吐蕃藏文書寫的典籍,所以有不少懂吐蕃藏文的學者。

“算了,發給藏文研究所問問吧。”

青海考古所的副所長李春潮出馬,拿出手機關掉閃光燈後,就將印麵拍了個照片,發給了他認識的藏文學者。

在青海乾考古,自己不懂藏文冇問題,但是肯定得認識幾個懂藏文的學者。

特別是柯教授這種副所長,更是人脈很多。

他這邊訊息一發過去,還冇等幾分鍾呢,就有人給他解答了。

“這是吐蕃使用的古藏文,大致可以翻譯成“外甥阿柴王之印”。”

將這條訊息告訴其他考古工作者後,大家全都陷入了沉思。

阿柴王?

來自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工作者們,疑惑的看向了柯教授。

這不是吐穀渾部的王族大墓嗎?

那阿柴王又是什麽意思?

是吐蕃國的什麽王爵嘛?

“敦煌石窟曾經出土過一卷《阿柴紀年》殘卷,這部《阿柴紀年》記載的是吐穀渾部的曆史。”

“現代學者研究吐穀渾部,如果要從史料和文獻中找他們的曆史,那這部《阿柴紀年》是絕對不能繞開的。”

“阿柴,是吐蕃人對吐穀渾的稱呼。”

這麽一解釋,那就清楚了。

這座墓的來源可以確定了,這就是一座吐穀渾的王族之墓。

“之前根據墓葬棚木的樹木年輪,可以測定這座墓的年代為744±35年。”

“這個時候正是吐蕃讚普赤鬆德讚統治時期。”

“既然根據印文釋讀可知,墓主人可能是阿柴王,那麽根據《阿柴紀年》中的相關記載。“

“初步推定,墓主人可能是吐蕃統治下的吐穀渾王莫賀吐渾可汗。”

柯教授稍微思索了一下後,就給出了一個墓主人身份的判斷。

孔建文皺了皺眉頭,有些疑惑的說道:“棚木的年輪測年,正負差有35年之久,這個時間差,足夠兩代吐穀渾王交疊了吧。”

“你怎麽就能肯定墓主人的身份?”

35年可不是一個小數字。

按照古代帝王的平均在位時間,再考慮到吐穀渾部落是半遊牧半農耕社會,貴族生活還冇中原帝王養尊處優。

他們一任王的在位時間,恐怕更短。

35年隻有2任交替,這都是往少了說的。

這樣的話,這座墓的墓主人至少也有兩三個候選目標吧。

怎麽柯教授會這麽篤定墓主人的身份?

“老孔,你不瞭解吐蕃國和吐穀渾的世係。”

柯教授搖了搖頭,耐心的解釋道:“你們看那個印章上的字。”

“外甥阿柴王,這裏的“外甥”是很重要的。”

“在吐蕃讚普——赤鬆德讚的統治時期,吐穀渾的王——莫賀吐渾,他母親就是吐蕃的墀邦公主。”

“莫賀吐渾本人,就是赤鬆德讚的外甥。”

“所以這個外甥阿柴王,隻有可能是莫賀吐渾!”

吐蕃在征服青藏高原的過程中,先後吞並了數十個小邦如羊同(象雄)、蘇毗、吐穀渾等等小國。

當然,這裏的“吞並”,和中原漢人的大一統不同,類似於周代的分封。

吐蕃隻是征服了這些小邦,然後給這些小邦各自封王,不過都得給吐蕃中央朝貢,派人給吐蕃打仗。

這就是為什麽唐末節度使割據的時候,吐蕃也亂成一團。

因為吐蕃的情況,和唐末差不多,都是國內一堆手握部落和戰士的割據勢力。

在中央強盛的時候,比如鬆讚乾布和赤鬆德讚這種強人在位的時候,吐蕃征服的各部族,全都乖的和小貓一樣。

但是一旦吐蕃中央不太行了,那各小邦立馬就要不聽調,不聽宣,關起門來自己割據了。

這吐穀渾,當年就是吐穀渾國被滅亡後的吐穀渾部落,代代受吐蕃國的冊封,並且還和吐蕃王族聯姻。

這也難怪吐穀渾會全麵吐蕃化。

王母都是吐蕃人,能不學藏語,說藏話嘛!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