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融合小說
  2. 滿級考古大師
  3. 二百三十五章 居然還有冬蟲夏草!
顧屈 作品

二百三十五章 居然還有冬蟲夏草!

    

-

“是花生?”

“看著像!”

“真的假的?”

“西漢真的有栽培本土花生啊?”

在場的考古工作者們,眾說紛紜。

大家都難掩震驚和興奮的情緒。

海昏侯墓的地理位置可是在江西!

離著關中的長安遠著呢!

如果這個青銅器裏放著的,確實是花生。

那已經可以證明,華夏人在西漢時期,是有栽培本土花生的。

花生的發源地,並非隻有南美洲一地。

雖然說,現在這種華夏本土花生早就已經絕跡了。

但是這不代表就應該將其從曆史上抹除!

遠在東西兩端的長安和南昌,都發現了花生實物,而且是作為陪葬品存在,這足夠說明,西漢時期的人,已經知道這是一種糧食,並且有意識的小範圍栽培了。

可能因為畝產量,以及品種的差異,導致這種本土花生並不足夠取代主流的黍米,成為西漢人的主糧。

可能隻在少數上層貴族之間小範圍的種植嚐鮮。

所以纔在之後漫長的歲月中,漸漸絕種了。

一種新作物的推廣,是冇那麽容易的。

特別是在古代那種田地裏產出無比重要的時期。

像小麥這種高產作物,同樣是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發現栽培的曆史了,但是直到西漢才被農民小規模種植。

直到唐代,才基本上取代了黍米,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。

小麥如此適合人類種植食用的主糧,在華夏都經曆了近千年的時間,纔在北方大地普及。

更何況花生這種不算適合的糧食。

特別是這種本土花生,產量也許並不儘如人意。

“是不是花生,現在還不能確定。”

“得送到植物考古學家那邊去做基因測序對比,才能知道結果。”

孔建文穩妥的說道,為興奮的大家降了降溫。

“不過,這個青銅器裏裝滿了板栗、荸薺、菱角等根莖類食物,和這些放在一起的,估計肯定就是花生了。”

“除此之外,還有很多儲存完好的五穀雜糧.”

摸著下巴,孔建文喃喃道:“這難不成真的是個蒸餾器?”

“用來釀造果酒、白酒的?”

此前出土的製酒蒸餾器,最早出現在元代古墓。

如果後期研究結果,能夠證明這個器物是用來蒸餾酒的,那麽蒸餾酒的曆史將會直接被提早千年!

這可是個大新聞啊!

“去,將這套青銅器,送去給植物考古和專家組研究!”

孔建文興致勃勃的指揮著兩個考古工作者,將這三間青銅套件,清理出來後,就放入了低氧儲存櫃,送出墓室,直接送進隔壁考古基地裏頭去。

哪裏頭現在正匯聚了上百專家學者,等著給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做後續研究工作呢!

簡單安排了一下之後,聚集起來的眾人,就又重新回到了工作之中,繼續清理起了廚具庫內的其他文物。

很快,陳翰就再次又清理出了一個漆木盒。

得力於這座墓曾經長時間被地下水浸泡的原因。

墓中的漆木器,儲存情況是最為完好的。

和南越王墓裏漆木器甚至木地板都全部朽壞的情況不同。

陳翰從淤泥裏清理出來的漆木盒,甚至上麵的黑紅色漆,都還在水的滋潤下,鮮豔無比。

這是一個抽蓋盒。

盒子上的蓋子,並非是直接打開的,而是像抽屜一樣,需要拉開才能看到盒內的情況。

陳翰深吸了一口充滿異香的空氣,小心翼翼的拉開了蓋子。

滿滿一盒,有點像蟲蛹,但是在蛹頭處,卻有一根枯木枝的東西,靜靜的躺在盒子中。

“蟲草?!”

“兩千年前的西漢貴族,就已經知道食用蟲草了嗎?!”

陳翰高深驚呼!

不怪他這麽驚訝,實在是他手中漆盒裏出土的“蟲草”,從外形上看,和現代人使用的冬蟲夏草實在是太像了,基本一模一樣!

這可能是江西古墓發掘中,首次發現蟲草的實物!

要知道,蟲草這種東西,儲存的概率是非常低的,畢竟這玩意裏麪包裹的是一隻有豐富蛋白質的蟲!

這盒蟲草能曆經兩千多年,還儲存的如此完好,在江西考古,甚至是華夏考古曆史上,應該都是首次出現!

在我國,冬蟲夏草的原產地主要分佈再3500米至5500米的高海拔地區。

像江西這種地方,是絕對不可能出產蟲草的!

在華夏,隻有高原地區,具體的說,隻有青藏高原纔有蟲草!

在海昏侯墓裏發現蟲草,那隻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。

那就是西漢時期海昏侯所在的海昏侯國,可能與蟲草產地的貿易往來較多。

而且海昏侯國對外文化交流也比較頻繁。

“什麽?蟲草?!”

“冬蟲夏草?”

廚具庫內剛平複下來的躁動,立馬就又被陳翰點燃。

根據史料,最早記載冬蟲夏草的文獻,見於唐朝早期的《月王藥診》。

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藏醫學古典名著。

《月王藥診》是現存最早的古代藏醫藥著作。

記載了一千多種單藥、方劑,歸為寒性與熱性兩大類。

其中大部分藥方是基於中醫藥書籍中的中醫學而寫成的。

可以理解為,這是一部吐蕃人通過從大唐學來的中醫學知識,再結合了一部分天竺醫學知識後,寫就的一部藏文醫書。

作為當年立國於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醫書,他們自然是也記載了吐蕃本土的一些藥材。

其中,就有記載冬蟲夏草可以治療肺部疾病!

這是冬蟲夏草的第一次實際文獻記錄!

而在這之前,關於冬蟲夏草,還有一個不確定的說法。

在我國的東晉時期,東晉人王嘉在《拾遺記》中曾記載:“員嶠之山有冰蠶。”

文中所說的員嶠山,即傳說中的五大仙山之一,位居渤海之東。

這個地方肯定是傳說。

但是後來有人猜測,其所說的冰蠶,即今之冬蟲夏草。

然而,這個猜測是冇有考古實物加以印證的。

如果墓中出土的“蟲草”,的確是如今人們所熟知的蟲草。

那麽,這個猜測正不正確已經不重要了。

因為,蟲草作為名貴滋補藥材應用的時間將改寫!

而且遠不是改寫到東晉,而是西漢!

至少在西漢時期,西漢的貴族就已經知道,有冬蟲夏草這麽一種滋補的藥材了!

並且通過貿易的方式,從青藏高原獲得了蟲草!

數量還不少!

光是海昏侯的這個漆盒裏,就塞了滿滿一盒呢!

(本章完)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