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融合小說
  2. 滿級考古大師
  3. 第六十八章 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!
顧屈 作品

第六十八章 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!

    

-

從淤泥中剝離出來的簡牘,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到水中清洗汙漬。

榮華帶著陳翰在工作間裏轉了一圈。

他清晰的看到了工作人員們,將一枚枚初步清理出來的簡牘泡在水中,用狼毫毛筆輕輕地撫去泥垢。洗去泥垢留下字。

“其實別看飽水簡牘的形態看似完好,實際上質地很脆弱的,這點你們做考古的也都清楚。”

榮華指了指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動作,有些感歎道:“這出土的飽水竹簡啊,摸起來的質地就像是嬰兒的皮膚一樣。”

“吹彈可破!”

“所以在處理它們的時候,必須得小心翼翼,馬虎不得。”

“每個人,熟練的情況下,一天也就隻能清洗5-10枚而已。”

“你們社科院考古所送來的這批竹簡,就算我們加緊處理,也要個三五天才能全部清理完。”

話音未落,榮華就又隨手拿起了桌子上的一瓶和純淨水差不多的透明液體,對陳翰教導道:

“別看這水看起來和實驗室裏常用的純淨水一樣,但是這並不是純淨水。”

“以往常規的做法,我們都會將竹簡泡在純淨蒸餾水中進行清理,目的就是去除竹簡內大量存在的有害性遊離粒子。”

“這個方法也用了幾十年了,已經成為了相對成熟的一套流程體係。”

“不過,用蒸餾水也不是一種十全十美的做法。”

“蒸餾水中含有大量遊離的離子,會對竹簡產生侵蝕作用。”

“而這一特點,也是早期簡牘修複率較低的原因之一。”

“也是得力於科技的進步,誕生了一種更好的浸泡液體,去離子水。”

“去離子水的出現,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水中離子破壞簡牘,大大提高了簡牘的修複率。”

“現在簡牘修複室內所用的所有水,都是去離子水。”

陳翰一邊目不轉睛的看著工作人員細緻清理竹簡的動作,一邊點頭迴應榮華。

對去離子水他並不陌生,現在很多高校的實驗室裏,做實驗時都在大量使用去離子水。

作為一種去掉了水中雜質和各種離子,極其純淨的水,在高精密的實驗之中,自然是更受歡迎的。

隻是陳翰冇想到,原來竹簡修複也需要用到去離子水。

確實是上了一課。

陳翰很是虛心的跟著榮華,儘量的認識和學習如何進行竹簡修複。

他雖然在北大的考古專業學習成績很好,可以說是妥妥的學霸。

但是他還冇到學神的程度。

大學生涯裏,隻來得及學好田野考古、曆史、文物辨別方麵的知識。

對於和考古相關,但是田野考古基本接觸不到的文物修複領域,他是冇什麽造詣的。

那個從天而降的係統,對陳翰給出的六大技能樹判定中,也唯有文物修複是LV0。

在文物修複領域,他確實是個弟中弟。

榮華帶著他,完整的看了一遍簡牘的修複流程。

簡牘在去離子水中清洗完泥垢後,還是氧化的黑色,這之後就需要進行簡牘修複的第二步,脫色了。

脫色就是用化學製劑恢複簡牘的本色。

在此過程中,成分穩定的墨水不會被化學還原,字跡仍然會保留下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業內使用的脫色化學藥劑,就是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出來的。

經過脫色處理後的簡牘,就會還原回原本的黃色,簡牘上的墨跡也全都會重新顯現出來。

而脫色複原成功後的簡牘,就需要陳樹仁這種簡牘修複師中的大老上場,開始為簡牘進行脫水了。

脫水是一件不算太複雜,但是卻很需要經驗和熬夜的事情。

脫色後的簡牘內充滿了水分,直接去除水分將導致簡牘坍縮甚至斷裂。

所以脫色並非是簡單用烤箱烘乾竹簡的水分就行。

而是得先用化學置換的方法,利用乙醇將水分置換出來。

乙醇填滿簡牘的內部後,才能防止簡牘因脫水而變形。

水分被置換完之後,才能將一枚枚簡牘放入烘乾箱烘乾。

而這種用於烘乾簡牘的烘乾機也是特製的,一啟動就需要九天九夜不停歇的運行。

為了避免烘箱溫度波動,而導致竹簡開裂,負責脫水環節的簡牘修複師幾乎吃住都得呆在工作室。

甚至都不能進行正常的睡眠,每兩個小時就需要檢視一次溫度計,確定溫度冇有波動。

就這樣連續二百多個小時的工作後,簡牘的濕度被去除80%,這纔算是脫水完成。

榮華帶著陳翰來到專門的“洗簡”室,隨手拿起了一根已經脫了水的竹簡。

此時,這根竹簡已經變回了深黃色,竹簡上的墨跡,也還算是清晰可見了。

“脫色和脫水,實際上是冇有一個特定的量化標準,隻能依靠個人經驗和感覺。”

榮華輕微揮動了一下手上這根竹簡,當著陳翰的麵,將其放入了洗簡室內的一盆化學藥水之中。

冇有什麽太複雜的動作,也冇有電視裏科學家們那種爆炸帶煙霧的酷炫場麵。

他隻是將竹簡冇入藥水之中,輕輕揮動了幾下。

如同吃火鍋時涮牛肚一般輕巧的甩了幾下後,再被從藥水中拿出來的竹簡,就已經變成了鮮亮的米黃色。

而竹簡上的字跡,也變得清晰無比,就好似剛剛纔被寫出來的一般。

“這樣,一根飽水簡牘就被修複完成了。”

“如果簡牘上的個別字跡有點太淺或者缺失,可以再簡單的為其補一補墨。”

“然後,這些竹簡再經過一個月的自然風乾,穩定住結構後,就可以裝進有機玻璃板內封裝儲存了。”

榮華將這根經過了最後“洗簡”流程的竹簡,遞給了陳翰。

這是一根漢簡,陳翰在不大的簡麵上,清楚的看到了一行小篆。

“十四年,大勝韓魏,殺公孫喜尹闕。”

“這是,記載了尹闕之戰的竹簡?”陳翰有些錯愕的看向了榮華。

榮華點點頭:“這是今年年初荊州博物館在胡家草場目的發掘的M12號墓裏,出土的一批簡牘之一。”

“M12號墓一共出土了4636枚竹簡,6枚木牘,儲存情況總體良好。”

“我們修複到現在,差不多已經修複大半了,可以確定這批簡牘大致分為歲紀、律令、曆日、醫雜方、薄籍、遣冊等幾類。”

“現在洗簡室內的這批,就是歲紀簡,大概160多枚,一共兩組。”

“你手上這根,是記載了秦昭襄王元年至秦始皇時期的大事的第一組,是紀年體,每年一欄。”

“第二組是記載了秦二世至漢文帝時期的大事,同樣是紀年體,每年一簡。”

“荊州博物館的考古隊已經確定了,這個M12號墓下葬年代不早於漢文帝後元元年。”

“這是一批比史記更早的曆史文獻!”

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,可以正史、補史,而且涉及到了戰國時韓魏二國和秦國的曆史,頗為珍貴。”

“這些簡牘凝結了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曆史,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。”

榮華十分鄭重的收好了這枚竹簡,臉色肅然。

“幾千年來,我們的華夏文化之所以從來冇有斷絕過,就算因為有這麽一套獨有的傳承與延續方式啊!”

“如果冇有這批簡牘的修複,那華夏曆史迷霧就有可能永遠被籠蓋了一角。”

“魏韓秦三國的的鮮活史料,也將永遠成為曆史謎團。”

“但是我們將這些竹簡修覆成功了!”

“儘力留住了華夏輝煌的曆史、華夏文化的傳承脈絡,也將文化自信留在每一個華夏人的心中。”

“這就是我們文物修複工作者存在的意義啊!”

-